作者:小食代
刚公布中报业绩的农夫山泉连日来受到行业广泛关注。尽管市场竞争激烈,该公司仍交出了收入和利润双增、且利润增速大于营收的“成绩单”。
在这些亮丽数据的背后,真正的底气来自于农夫山泉持续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打造的“水源地建厂”模式:透明工厂及背后的绿水青山。
长远增长的基本盘
拆解农夫山泉长线增长的逻辑,水源地战略是其一直致力于打造的“护城河”,具体是水源稀缺性、管线和工厂的体系化布局、透明工厂带来的信任感。这三点叠加在一起,构成了难以模仿的壁垒。
今年上半年,农夫山泉新增湖南八大公山、四川龙门山、西藏念青唐古拉山三处山泉水源。由此,该公司在全国的主要水源地已经增加到15处。这些稳固的水源地网络,也是企业未来持续增长的“基本盘”。
一直以来,农夫山泉都采用“水源地建厂”模式。据了解,仅2020年至今,农夫山泉就新建成水源地工厂10个,在建水源地工厂4个,新铺设引水管线总长度超过240公里,形成了真正的物理壁垒:优质水源先到先得,一旦建成,就很难被别人复制。
资本市场所看重的,正是这种“长期底气”。在原材料价格波动、渠道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有了稳定水源和完善的生产体系,就等于锁定了未来的基本盘。而利润增速快于收入,也说明这种结构性优势正在发挥作用。
而“透明工厂”则让这道护城河更有说服力。在目前的15个水源地中,浙江千岛湖、广东万绿湖、四川峨眉山、陕西太白山、吉林长白山、贵州武陵山、湖北丹江口、安徽黄山、福建武夷山和广西大明山等10个均已开放“看水源、看工厂”业务,从勘探、检测到灌装,全部对外展示。消费者走进工厂就可以亲眼看到水从山里来、在现场灌装,体验全过程可追溯。
此外,农夫山泉还坚持就近灌装,把运输半径控制在500公里左右(最长不超过1000公里)。这意味着水从山里到瓶子,再到货架,都在一个相对短的链条中完成,过程更稳定。
“慢功夫”成就确定性
在当下饮料行业常见的快节奏上新和营销中,农夫山泉坚持把最慢、最重的活儿放在水源、管线和工厂上,看起来有点“逆行”。然而在投资者严重,正是这样的“慢功夫”和沉淀,才成就了未来可以预见的增长确定性。
为什么这条“慢路径”能走通?分析起来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提前占据优质水源地资源。农夫山泉从2024年的12处水源增加到2025年的15处,这就是典型的“抢先一步”。一旦建成工厂、铺好管线,后来的竞争者即便再加大投入,也不容易拿到同样的水源。
其次是打造持续稳定的增长模式。饮料行业受很多外部变量影响,比如原材料价格、运输成本、渠道波动。但水源地灌装、透明工厂这些“硬投入”,反而成了确定性。虽然建设这些资源投入不小,但长远来看能保证产品品质的稳定,助力公司减缓在波动中受到的冲击。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的增速快过营收,就是这种“结构性确定性”的体现。
最后是赢得市场对品牌的信任。在产品越来越趋同的市场里,品牌能否得到消费者和市场信任,是制胜的关键之一。农夫山泉把“透明工厂”变成常态化动作,让消费者自己亲眼见证,通过更有说服力的方式来获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