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COO柏瑞凯:打造“十亿美元级”品牌至少得7到10年,85%市面上的新品5年内都会下架,公司转型时刻往往源于危机

作者:小食代(原创)

“在所有的并购交易中,一个关键的经验是,最终要看我们为整个体系、生态系统、客户和消费者创造的整体价值。”可口可乐公司首席运营官兼执行副总裁柏瑞凯(Henrique Braun)说。

柏瑞凯是在本周和巴克莱分析师炉边谈话时,说上述这番话的。这时,距离他接任首席运营官职务刚好9个月,之前他的身份是可口可乐公司的国际发展总裁,以及在更早前掌舵过在华业务。

小食代注意到,他在上述谈话中不但回应了外界关注的并购策略,还谈到了如何通过追踪饮料产品两大重要指标——市场份额、“每周及以上饮用者”(weekly plus drinkers)来指导具体运营,他也谈到在新兴市场上如何应对饮料行业激烈竞争等议题。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柏瑞凯的说法。

并购成败

小食代留意到,在谈话开始后不久,分析师就把“你能否谈谈被收购品牌能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或者是否有一些发展不及预期的案例“的问题,提给了这位新上任的首席运营官。

对此,柏瑞凯也是有备而来。他说,在上文提及的“关键经验”,可口可乐公司还是做得不错的。但是,也需要坦诚面对那些发展不及预期的案例。正是通过多年来对这些案例的总结和反思,可口可乐公司在并购决策上变得更加高效,也更清楚该在哪些领域布局。

“我想再详细说说你提到的这组数据,因为我认为这对大家来说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信息。”柏瑞凯接着指出,目前可口可乐公司拥有30个十亿美元级品牌,其中的一半,也就是15个是多年来通过自己内部有机增长培育起来的。他指出,一个品牌要成功成长为十亿美元级品牌,至少需要710年的时间。

至于另外一半15个十亿美元级品牌,则来自可口可乐公司从外部并购。如果细分看,其中3个在收购时的年销售额就已超过10亿美元,其余12个是可口可乐公司与合作伙伴共同努力,通过后续发展实现了这一规模。

显然,“十亿美元级”以及“7到10年的时间”,是可口可乐公司在进行并购价值复盘时,很看重的两个量化指标。柏瑞凯说,如今,可口可乐公司需要深入思考这些品牌成功的原因,以及背后的发展趋势。他认为,当中的关键在于,这些品牌要么填补了当时品牌矩阵中的空白,要么满足了消费者尚未被满足的需求,也就是找到了新的市场空白。因此,一切成功的起点都是以消费者为中心。

他举例说,也正因为如此,像fairlife(注:可口可乐收购的采用超滤技术生产的乳制品品牌,在美国市场十分成功,已跻身为十亿美元级)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它精准地满足了当时美国市场上一个尚未被开发的需求。

柏瑞凯最后总结指出,可口可乐公司认为,只要能找准市场空白,并且该空白与消费者需求以及整体价值创造存在明确关联,就有信心取得成功。

两大指标

小食代还注意到,在谈话中,在饮料行业的众多指标中,有两大指标——市场份额、“每周及以上饮用者”,是可口可乐公司比较关注的。这是为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市场份额,对于“每周及以上饮用者”这一关键指标,柏瑞凯说,它是消费者的持续增长情况,即不断吸引新消费者加入饮料公司的客户群体他透露,可口可乐公司内部通过监测,会按月、按季度跟踪“每周及以上饮用者”的数量。

具体而言,“每周及以上饮用者”指的是每年52周,每周至少饮用一次可口可乐公司某款产品或某一品类产品的消费者。此外,还有一个概念,叫“潜在饮用者”(intenders),这是指每年52周,每周至少饮用一次市售饮料的消费者。

他说,当看到消费者基数保持稳定,市场份额稳步提升时,就说明通过收入增长管理,公司设定的价格水平是合理的,这一价格也与可口可乐公司通过共同努力所建立的品牌价值相匹配。更重要的是,该公司会持续关注这些指标的变化。

“当然,如果某些指标出现异常,我们也会与瓶装合作伙伴迅速采取战术调整措施。”他没有明确具体措施是什么,但强调,当发现有调价空间时,关键在于整体装瓶体系能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不管是为价格敏感型消费者提供经济实惠的选择,还是为价格弹性较低的消费者提供高端的产品。

对此,分析师还追问可口可乐公司是通过什么措施,来推动“每周及以上饮用者”指标的增长的。

柏瑞凯的回答围绕数字化能力展开。他说,可口可乐公司在每个市场都能获得更精细的数据,以北美市场为例,大量数据使该公司能够更精准地针对不同群体开展数字广告营销,无论他们喝的是该公司旗下哪个品牌的饮料。这一过程需要不断迭代优化,核心目标始终是通过双向沟通持续优化品牌营销活动,让消费者感受到更强的个性化体验,例如可以围绕“体育”这一共同的兴趣点,针对不同消费者群体制定差异化沟通策略,哪怕在同一主题下,也可以开展差异化营销活动。

百里挑一

饮料行业规模既大,也利润不菲,自然吸引了大量新老“玩家”不断投入,这在市场格局还没有稳定的新兴市场中尤其如此。对于可口可乐公司这种全球化饮料公司而言,外界一直非常关注它有没有一条“公式”,可以应对激烈竞争。

“我们也观察到一个现象,这在所有处于增长阶段的市场或新兴品类中都很常见。”柏瑞凯说,许多新进入者纷纷涌入饮料市场,这对行业增长是有利的。但是,如果因为某些可能不会长期深耕市场的竞争对手的出现,就偏离公司既定战略,采取短期战术调整,那就得不偿失了。

在此,他再次分享一些可口可乐公司关注的“重要数据”。

他说,无论是在全球的发达市场还是发展中市场,每年都会有约3万个新的产品或SKU进入市场。五年后,85%的这些新产品或新品牌都会退出市场。而在710年后,能成长为年销售额十亿美元品牌的比例低于1%

柏瑞凯指出,凭借在行业多年的经验,可口可乐公司知道如何应对竞争对手的短期冲击,同时始终专注于未来的长期发展。该公司始终严格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也就是外界熟知的“增长飞轮”(growth flywheel)策略。这一策略是指,可口可乐公司与合作伙伴携手,根据当地消费者的需求,打造符合当地市场的品牌和产品方案。

首先,在营销和品牌建设方面,既要充分利用全球品牌的优势,又不能忽视当地市场的独特需求。比如,Topo Chico气泡水起源于墨西哥,如今已推广到了美国市场。还有起源于北美Powerade,如今与BODYARMOR品牌协同发展成为全球销量第一的运动饮料。

“增长飞轮策略”另外两个关键要素是收入增长管理(RGM)和执行能力。他说,可口可乐公司需要与装瓶合作伙伴共同努力,逐步构建这些能力。这需要时间,而现在的合作伙伴也明白,要提前投资提升产能和能力,才能释放真正的价值,这一点至关重要。他表示,可口可乐公司的目标是走在行业前列,获得比目前更大的合理市场份额,这就是公司的发展思路。

除了“增长飞轮”,柏瑞凯还在谈话中强调持续做好核心业务的重要性。他说,在这一过程中,可口可乐公司与瓶装合作伙伴保持高度协同,严格执行相关流程,确保为核心品牌制定完善的资助计划。

可口可乐、雪碧和芬达这三大核心品牌,如果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其规模相当于全球第四大饮料公司。”他指出,随着在优先发展战略下不断挖掘这些品牌的增长潜力,该公司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需要围绕这些品牌推出更多创新产品,寻找更多推广机会,以进一步扩大它们的市场影响力。

柏瑞凯说,可口可乐已成立139年,在每个市场都经历过辉煌时刻、艰难时期,也多次实现业务革新。回顾历史会发现,公司的转型时刻往往源于危机——有些危机是由不可控因素引发的,而有些则是因为公司当时偏离了核心目标。

“所以,保持谦逊的态度,思考如何每天都能做得更好,是我们一直在培养的理念,并且这种理念已在公司文化中逐渐扎根。显然,在我们看来,我们只是刚刚开启未来的发展之路。”他说。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