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 可可飙升,两大巧克力巨头在中国市场相继调价

作者:潘娴(原创)

顶不住疯狂的可可成本,头部巧克力企业在中国市场有了新动作。

小食代从业内了解到,近期,费列罗、玛氏均已发出巧克力产品的涨价通知。这意味着,中国巧克力前两大企业,在重要原料可可价格飙升后做出了相同选择。

但这场“可可价格风暴”冲击力远不止于此。除了直接食用的包装巧克力,巧克力也作为一种常见原料被广泛应用于烘焙、冰淇淋等产品,这些领域的企业也难逃影响。为此,各路玩家也在轮番出招,以期顺利度过这场成本危机。

巨头在华调价

作为中国巧克力头部玩家,玛氏、费列罗难免更多暴露在可可成本飙升的挑战下。小食代从欧睿国际处拿到的数据显示,2024年零售额份额计算,玛氏、费列罗为中国巧克力行业前两大企业,合共占据超60%份额。

在这一领域,玛氏的核心品牌包括德芙、士力架、M&M’S豆、脆香米等,费列罗则有健达、经典Rocher、黑巧系列Rocher Origins等等。

根据小食代掌握的情况,上月,费列罗发布巧克力产品调价函,涉及旗下品牌健达的四款产品,调价比例在6%8%之间,自202561日起生效。对此,该公司的理由是“全球范围内的原材料、物流、能源、人工费及其他运营成本持续上涨”。

较早前,玛氏箭牌也向经销商下发了价格调整通知,称自今年4月1日起调整部分产品价格,原因是“原材料成本持续上涨”。

在接受小食代查询时,费列罗证实,健达巧克力产品的价格在6月份会有小幅上调,这是基于市场情况的业务运营调整措施之一。在运营过程中,根据市场情况和不同渠道的需求变化,部分产品的价格可能出现小幅调整。

一位玛氏箭牌经销商则向小食代透露,该公司此次有约40%的巧克力的出厂价上调,平均涨幅约10%。而在一些国外市场,玛氏巧克力的调价理由同样是“可可成本上涨等因素”,并指“一直在积极寻找方法来吸收原材料和运营成本的上涨”。

将巧克力作为“配角”的产品,也感受到了可可涨价的直观影响。

在与小食代交流时,一位冰淇淋行业人士透露,该公司采购的一款可可粉价格在2022~2023年均稳定在每公斤30元左右,但到2024年下半年价格就翻了两倍,直到近期才开始逐步下行,但仍比2023年水平高出约150%。

如果说规模化公司还具备一定成本抗压能力,诸如独立烘焙店的巧克力用户就没那么“幸运”了。

一位独立烘焙店店主称,由于巧克力价格暴涨,其门店自2024年中起逐渐减少了巧克力相关产品生产,同时取消这类产品的优惠活动。“我们并不想因为原料涨价就换配方或者找国内平替。”她说,“虽然目前的巧克力价格比最疯狂那段时间有所回落,但和2023年比还是几乎翻了一倍。”

价格仍在历史高位

可可价格暴涨,是巧克力使用者们被无差别“创飞”的最大原因。

资料显示,可可是巧克力重要原料,但其供应链较为脆弱。可可种植后需要5年成长期才能结果,而全球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来自科特迪瓦和加纳两国。自2023/24年度开始,可可爆发了供需矛盾。全球可可豆需求意外旺盛,但气候变化、虫害疾病爆发以及长期投资不足的问题困扰着可可豆的主产国。

2月28日,国际可可组织(ICCO)表示,2023/24年度全球可可缺口为44.1万吨,为60多年来的最大缺口;2023/24年度全球可可库存/研磨比率为27.0%,创下了46年来最低水平。

由于全球供应短缺与市场投机行为,可可2024年的涨幅甚至要远高于黄金涨幅。去年,可可价格几乎上涨了两倍,并在当年12月创下每公斤12931美元的历史新高。

 一般来说,诸如可可的大宗商品涨价影响存在滞后性。这一方面因为,企业通常储备一定量的原料库存,可在期货价格上涨时先消耗已有低价库存,延缓成本上升对成品价格的影响。

另一方面,许多公司会通过长期供应合同提前锁定价格,因此期货价格波动不会立即体现出来,而要等到新合同谈判或现货采购时。

不过,这些保护机制已难以抵挡可可价格的持续和大幅上涨。

根据路透社上月引用的数据,尽管可可价格在2025年有所回落,但仍远高于历史平均水平。也就是说,巧克力企业如今必须直面可可疯涨的挑战。

可可价格过去两年走势

在可可价格上涨的影响下,亿滋、雀巢、瑞士莲和好时等巧克力制造商此前都曾进行调价,但有些厂商仍难以完全消化成本压力。

今年3月,巧克力制造商瑞士莲(Lindt & Spruengli)首席财务官Martin Hug表示,为了抵消可可原料价格上涨,瑞士莲将在今年进行双位数调价。他说,去年产品价格提高了6.3%,但不足以抵消可可大幅上涨。

多措并举

面对可可价格飙升,提价或许是企业再三权衡下的应对之策。

在巧克力竞争激烈、消费情绪谨慎的当下,企业很难将高企的成本直接转嫁给下游,这可能导致消费者转向更便宜的选择,导致品牌份额流失。即便提价,不少品牌的涨幅也十分“克制”,而未出现如同可可价格一样的疯狂走势。

事实上,在调价之外,一众巧克力玩家也在多措并举,通过内部效率提升、强化供应链韧性、产品创新等来应对挑战。

首先是降本增效。上述冰淇淋行业人士告诉小食代,“(巧克力冰淇淋的)成本其实是压不住的,我们就把毛利守在合理水平好了,不要求过高,如果有些品毛利实在低了,就用提升效率、降本来消化。”

其次是强化供应链韧性,推动产地多元化和产量提升。

比如,玛氏正加码全球第七大可可产区印尼,该地可可主要供应玛氏位于中国、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工厂。目前,玛氏全球五个可可研究中心有两个位于印尼,该国被玛氏视为其可持续可可供应链的关键产地。

在印尼,玛氏的投资举措之一是推广产量更高的可可树种。现时,该国许多可可农户种植的树种无法进行同种授粉,导致产量低下。而玛氏推广的树种可兼容多品种授粉,令产量提高50%。此外,玛氏为农户配置了“可可医生”来提高产业链质量。

此外,不少公司尝试推出平替类的“巧克力+”产品。大宗商品经纪公司Marex农业部门联席主管Jonathan Parkman对金融时报说:“巧克力制造商正在谈论的是他们推出的新产品,其中的可可含量将越来越少,而其他比可可脂便宜的东西将越来越多。”

据欧睿分析师对彭博指出,如今,在美国销售的巧克力棒中,有40%以上的填充物是焦糖、坚果或水果。这一趋势曾一度下降,但现在随着可可成本上涨和消费者追求更多的纵享,预计将看到更多此类创新产品上市。

雀巢就属于拓展“巧克力+”产品的一员。该公司高层在今年一季报业绩会上提出,考虑可可价格上涨带来的价格波动,当下正是扩大“巧克力饼干(chocolate with biscuit)”产品规模的绝佳时机。今年,雀巢还推出了巧克力烘焙产品,已推广至拉丁美洲的13个市场及亚大非大区。

最后,一些巨头也在探索新的制造技术。例如,亿滋去年底参与使用细胞培养技术的可可初创公司Celleste Bio的融资,成为其450万美元种子轮的一个投资者。嘉吉也在2023年与初创公司Voyage Foods合作,后者使用葡萄籽、葵花籽蛋白粉、糖、脂肪和天然香料替代可可。

虽然企业都在“轮番出招”以安全度过这场罕见的可可涨价潮,但目前来看,这或许很难让巧克力回到从前的价格水平。

如前文所述,尽管今年可可价格回落,但仍远高于历史平均水平。按照瑞士莲首席财务官Martin Hug最近给出的判断:“未来的巧克力价格将比两三年前更贵。这不只是瑞士莲巧克力,而是所有巧克力。”

亿滋首席执行官冯朴德(Dirk Van De Put)在早前出席一个会议时表示,可可价格不太可能回到四年前的水平,他给消费者的建议是习惯为这种受欢迎的甜食多付费。“消费者需要习惯比以前贵30%40%50%的巧克力” 。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