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 3年投资超6亿、押注零食风口、抓住烘焙茶饮机遇,荷美尔中国按下“加速键”

作者:何丹琳(原创)

“30年前,荷美尔刚进入中国市场,那时候要将培根这样的西式加工肉制品卖给中国消费者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也花了好多精力去摸索在这个市场到底应该怎么做。”荷美尔亚太区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顾海江向小食代回忆道。

当时间来到2025年,这一情形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家总部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全球食品巨头不仅已经成功在中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而且还将产品线从单一的培根扩充到午餐肉、火腿、花生酱、肉类零食等。

截至目前,荷美尔在中国运营着三大知名品牌,除了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同名品牌荷美尔(Hormel),还包括该集团2013年收购而来的花生酱品牌四季宝(Skippy),以及2017年正式登陆中国市场的午餐肉品牌世棒(SPAM)。

放眼未来,“三十而立”的荷美尔中国有了更大的野心。

中国是荷美尔海外投资非常成功的市场之一,我们在中国的业务增速非常快。”顾海江向小食代透露说,荷美尔在全球已有134年的历史,也希望在中国成为一家基业长青的百年企业。

荷美尔亚太区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顾海江

“我们对未来的规划始终是非常积极的,”他提到,为了布局未来在华增长,荷美尔持续真金白银地加大对华投入,在过去短短三年内就新增投资超过6亿元人民币,用于建设荷美尔亚太区研发中心和嘉兴二期工厂。

昨天,在荷美尔中国成立30周年庆典现场与小食代进行独家交流时,顾海江谈到了这家世界500强食品巨头在华最新经营现状,又详细透露了其在中国的渠道拓展和产品创新策略等。

下面,小食代就带大家一起来关注下。

多元化

“目前,我们在中国有着平衡的业务模式,即多品牌、多品类、全渠道发展,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使得我们的抗风险能力较强。”顾海江说道。

他表示,正是得益于这一战略,即使在过去外部环境比较艰难的几年里,特别是发生非洲猪瘟的2019年,以及此后数年的新冠疫情期间,荷美尔中国业务整体发展都较为稳健。

近年来,荷美尔最新看上的一个“鸡蛋篮子”,就是肉类零食赛道。

“我们从2019年开始进军肉类零食领域,陆续上市了牛肉干等产品。”顾海江向小食代表示,荷美尔原来做的是低温肉、培根、火腿、香肠等产品,肉类零食虽然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品类,但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肉类业务延伸,“消费者不会觉得很奇怪”。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在与小食代交流时,顾海江身前的桌子上摆放着不少荷美尔的明星产品,其中占据C位的正是肉类零食,包括轻享薄切牛肉干、切入“佐酒零食赛道”的小酒馆系列迷你萨拉米、椰香小烤肉等。

据他透露,肉类零食已经成为荷美尔中国增速最快的品类。

根据小食代翻阅的荷美尔今年2月发布的最新业绩资料,2025财年第一季度(截至2025年1月26日),中国市场实现了强劲的销量和净销售额增长;其中,肉类零食的创新也被特别提及。

“在中国,我们正显著扩大地理分销范围,并通过推出猪肉零食增强我们的肉类零食产品组合,进一步巩固荷美尔在肉类零食市场的地位。”该公司表示,中国团队推出的“小烤肉”提供了符合潮流口味的日常零食选择,受到年轻人群的欢迎。

在品类多元化的策略下,荷美尔旗下的花生酱品牌四季宝也在进军零食领域。

“我们上月刚刚上市了一个新品叫Mini Cone (四季宝迷你花生酱巧克力夹心脆筒),“顾海江拿起一款产品举例道,这款雪糕甜筒造型的零食里填充的是花生酱和巧克力,“这就像你在吃甜筒冰淇淋时的‘最后一口’,很多人也觉得是最好吃的一口。”

甚至午餐肉品牌世棒也有休闲零食化的趋势——该品牌最早于2017年在中国上市时是传统罐头形式,2022年创新性地开发了单片装,其也是业内率先推出“单片午餐肉”的品牌之一。

“因为我们察觉到消费者的一个痛点是,打开一罐午餐肉之后很可能吃不完,单片装提供了更灵活的选择,而且还便携,方便户外随时随地食用,补充能量。”顾海江告诉小食代,由于单片午餐肉的迅猛增长,荷美尔已经为这一产品加大投资生产线。 

与此同时,世棒午餐肉的产品也从猪肉拓展到了更多肉类,如鸡肉。“这款鸡肉午餐肉是我们今年刚上市的,因为我们洞察到,很多消费者青睐脂肪含量更低、蛋白质更高的鸡肉,我们也为此提供了更多元的午餐肉选择。”顾海江告诉小食代。

双轮驱动

进入中国市场的最初10年间,荷美尔是一家以零售端业务为主导的公司,但这在第二个10年里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也为这家食品巨头的中国业务开辟了巨大的新增长空间。

“2006年起,我们开始慢慢做战略转型,希望做到平衡的业务模式,即又有To C业务,又有To B业务,实现两条腿走路。”顾海江表示。

他告诉小食代,这一转型的过程当中,内部有过不少争论,“因为开拓B端使业务变得更复杂,对我们的后端支持部门也提出了很多新要求,例如如何快速响应客户的研发需求。我们不能像零售端那样单纯卖产品,还要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

最终,荷美尔选择推动这一“难而正确”的转型,并因此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我们主要的消费场景无非就两大类,要么就是消费者在家里吃饭,要么就是他们在家外餐饮渠道吃饭。无论是居家消费还是家外消费的生意机会,我们都不应错过。所以,我们开始转型,从零售为主导变为‘双轮驱动’。”顾海江说,在业务调整完成后,餐饮业务进入了“大幅增长”的阶段。

小食代了解到,截至目前,荷美尔在To B餐饮端的业务已经实现了广泛的渠道覆盖,包括酒店餐厅、西式快餐连锁、中式快餐连锁、烘培店、茶饮店、航空公司配餐等。

我们在这个领域追求的是面面俱到,覆盖我们能够覆盖的所有的渠道。”顾海江表示,除了不断提供好的解决方案给到现有客户以外,荷美尔还要不断去扩展新客户,拓展新区域,“这个是我们(To B业务)增长的主要动力。”

荷美尔吸引餐饮客户的做法之一,就是持续推出更多满足客户需求的新产品。“比如说,我们有一个新上市的炙烤线,它们都是烧烤类的产品,包括肋排、猪肘、鸡翅等,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解决方案。”

小食代留意到,该公司在2025年一季报中提到,荷美尔中国业务受益于持续关注新客户和新产品,从而推动了餐饮渠道的销售增长势头。

有意思的是,在中国市场,当下高速增长的烘焙店和茶饮店也正在“带飞”荷美尔。

“我们在这两个渠道增长非常不错,所以我们厨务团队和我们的研发团队也在不断根据当下发展最快的渠道,不定期给到客户新的创意,比如将四季宝花生酱配到茶饮里面,将我们的火腿、香肠放到三明治、可颂等面包里。”顾海江告诉小食代。

创新,永不模仿

欧睿数据显示,2024年,在中国包装加工肉类领域,荷美尔是市占率排名第一的外资品牌,整体排名在前十。另据凯度消费者指数和尼尔森数据显示,在中国核心城市,荷美尔培根和切片火腿、午餐肉单片、牛肉零食、花生酱的市场份额稳居首位。

在被问及荷美尔的“成功公式”时,顾海江认为,食品安全是基石,高品质是关键,不断的创新是最大驱动力。正如荷美尔创始人乔治·A·荷美尔所说:“创新,永不模仿。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中国市场,荷美尔每年大约35-40%的销售额都是来自于过去三年上市的新产品。该公司每年在To BTo C渠道里至少上市40-60个不同的SKU

事实上,荷美尔在本土化产品创新上也曾走过弯路。顾海江回忆道,该公司之前曾推出过上海红肠、五香肘子等非常本土化的产品,但都不太成功。“我们的原材料成本较高,价格竞争力不足。后来我们总结认为,我们不能单纯去做一个非常本地的产品,然后希望消费者能够接受更贵的价格。”

如今,荷美尔已经摸索出了一个成功的“创新套路”。

现在我们的创新做法,主要是一个成熟的概念,加上一点新的东西。比如说,牛肉干是一个很成熟的概念,但是我们选用了完全不同的加工工艺、配方以及风味,能够给到消费者一个全新的体验。”顾海江告诉小食代,这样做的好处是,荷美尔不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教育消费者这种产品是什么,但同时又不会完全同质化,能够提供新鲜感。

“午餐肉也是一样的,这是一个不需要去教育的品类,但以前都是猪肉做的,现在我们推出鸡肉新品,更好迎合高蛋白、低脂肪的饮食趋势。我们还推出了各种风味,包括藤椒这种本土化的中式风味。”他举例道。

顾海江表示,荷美尔的创新理念是“Fail Fast, Fail Cheap(低成本快速试错)”。

“以前我们总是希望说做到最完美,再把产品拿到市场上去,但我们现在理解没有完美的产品,只有上了货架以后,我们才知道这个产品消费者和客户愿不愿意买单。因此,我们现在先把产品推出去,再根据市场反馈灵活调整,如果不行,就早点撤,让其他的产品有更多的机会去面对消费者和我们的客户。”他说。

为了更好地加速中国创新,荷美尔还投资7000多万人民币在浙江嘉兴设立了亚太区研发中心。小食代曾介绍,2022年,荷美尔亚太区研发中心正式启用,这也是该公司在海外投资的第一个全功能研发创新主体。

“这家亚太研发中心给我们中国业务的研发创新带来了非同小可的加持,例如我们2024年推出的这款荷美尔蛋黄迷你香肠就打破了我们的创新速度记录,它是我们和零售客户共创的,从概念到上架只有短短4个月的时间。”顾海江提到。

在加码研发创新的同时,荷美尔也正在中国投建更多产能。目前,该公司已在北京、嘉兴、潍坊等地设立加工厂。2023年,总投资5.6亿的嘉兴二期工厂奠基。

明年第一季度,我们的嘉兴二期工厂将投产。”顾海江向小食代表示,尽管当下经济环境充满不确定性,但总部仍坚定投资中国市场,“除了好的历史业绩表现外,这也是出于对于中国团队的认可,以及对中国市场长期的看好。”

展望未来,这家年净销售额11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59亿元)的包装食品巨头表达了深耕中国、共赢未来的坚定决心。

“三十年来,荷美尔中国见证了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也与中国消费者共同成长,”顾海江表示,未来,荷美尔将继续深耕本土,依托亚太创新中心,加强研发和生产,开拓新业态,与合作伙伴携手,立基百年“味”来,共同引领中国食品行业的发展。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