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容(原创)
星巴克中国业务最新迎来了一大波的市场传言。
今天,据彭博、CNBC先后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星巴克已收到数份针对其中国业务的收购提议,大多数投资者均瞄准控股权;星巴克被指可能保留30%的股权,其余股权将由多家买家分摊,每家持有不到30%的股权。
“知情人士”进一步对CNBC透露,星巴克中国业务的合理估值约为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46亿元)。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此前市场上传出的高瓴资本、国际知名私募基金凯雷、KKR之外,瑞幸咖啡的最大股东大钲资本这次也被指加入了竞购队伍,成为30多名竞购者之一。
上述消息传来后,今天星巴克美股开盘应声上涨3%,股价一度接近98美元。星巴克今天在回应小食代时表示,坚信中国市场蕴藏的巨大长期潜力,有意携手战略合作伙伴一起提供高端的咖啡馆体验,重申星巴克公司欲对在华业务保留“相当比例的股权”。
下面我们一起关注。
“相当比例”
彭博今天援引“知情人士”消息,星巴克已收到数个潜在投资者对其中国业务的收购提议,其中大多数投资者希望获得该业务的控股权,以便拥有中国业务决策权并使之更符合自身投资策略。今年6月,包括行业参与者和私募股权公司在内的潜在合作伙伴已提交了非约束性收购提案。
该“知情人士”进一步透露,尽管星巴克的首选方案是向合作伙伴出售少数股权,以帮助其中国业务重回增长轨道,但根据估值和其他因素,该公司现在可能考虑出售更大比例的股权。
另据CNBC今天援引“知情人士”消息,有30多个竞购者对星巴克中国业务进行了报价,对其估值在50亿美元至100亿美元之间,预计竞购最终将接近区间上方定价;鉴于星巴克的市值目前为1080亿美元左右,其中国业务贡献了全球收入的8%以上,该部分业务的合理估值约为90亿美元;星巴克可能保留30%的股权,其余股权将由多家买家分摊,每家持有不到30%的股权。
该“知情人士”还提及,瑞幸咖啡的股东大钲资本,高瓴资本以及国际知名私募基金凯雷、KKR等均在参与竞购。目前星巴克正在评估潜在买家的报价、交易结构提案以及出售后的价值创造方案,后续将筛选出潜在买家。初步筛选可能在两个月内完成,但整个交易在今年年底前完成的可能性不大。
对于竞购进展,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小食代查询时称,据其所知其中“比较积极”的是高瓴、KKR、凯雷等,但他认为瑞幸背后的大钲资本“不太可能”(拿下星巴克在华业务股权)。
对于这波密集来袭的传言,星巴克中国今天回应小食代时表示,星巴克坚信中国市场蕴藏的巨大长期潜力,并正在评估把握未来增长机遇的最佳方式。
“我们正在寻找拥有共同价值观的战略合作伙伴,携手致力于提供高端的咖啡馆体验。我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与承诺不变,并希望保留中国业务相当比例的股权。同时,任何交易必须符合星巴克及伙伴(员工)的利益。”星巴克中国对小食代说。
小食代留意到,此次传言和上个月来自路透的相关传言相比,存在差异。
6月24日,路透引述三位“消息人士”透露,星巴克在5月正式启动了其对中国业务部分股权出售的流程,邀请潜在买家在上周末之前提交对一系列问题的回答。据称,星巴克由高盛提供咨询,向潜在买家询问了他们的企业文化、管理风格、可持续发展措施、对待员工的方式、对星巴克中国业务的潜在交易结构的构思以及商业计划等。据其中两位“消息人士”当时称,星巴克尚未决定是出售其中国业务的控股权还是少数股权,或者是否会保留其中国业务的某些部分,例如其供应链。
当时,星巴克否认了考虑全面出售中国业务的说法。星巴克6月24日回应小食代称:“星巴克坚信中国市场蕴藏的巨大增长机遇。我们正在评估把握未来增长机遇的最佳方式。我们将继续专注于实现中国业务的重振增长,保持积极正向的发展趋势。可以确认的是,星巴克目前没有考虑完全出售中国业务。”
控股权
从当前潜在投资者对控股权的追逐来看,若收购方最终获得星巴克中国业务的控股权,这或将与麦当劳中国(注:又称金拱门)、百胜中国类似———即由投资人控股,原品牌方也持有一定股权。
2017年,麦当劳中国引进中信、凯雷为前二大股东,麦当劳全球持有剩余20%股权。百胜中国则在2016年从百胜全球(Yum!Brands)拆分出来并上市的同时引进春华资本、蚂蚁金服为投资者,Yum!Brands不再持有控股权。
这种模式下,资本方凭借控股权掌握核心决策权,可更灵活地根据本地市场调整战略,包括加速门店扩张、优化供应链或推出本土化产品等;原品牌方则能借助资本力量深耕市场,同时通过品牌授权等方式持续分享收益。
以百胜中国为例。百胜中国2016年于美国上市时发布的招股书中曾提及百胜中国和Yum!Brands之间的相关协议:Yum!Brands每月收纳百胜中国净销售额的3%,作为许可费;Yum!Brands规定百胜中国必须花费一个特定的、占净销售一个最低百分比的金额用于营销、广告和品牌和产品促销等。
本土性公司的主场优势,确实在百胜中国上有所体现。2015年宣布拆分时,百胜中国拥有近6900家门店。截至今年5月,其门店总数达16642家。随着快速扩张,品牌方也得以“旱涝保收”。去年在致股东信中,百胜中国提到,自2016年底分拆上市以来,其对股东的总回报已达30亿美元,并计划加快步伐,在未来三年内至少再回馈股东30亿美元。
至于麦当劳中国,2017年在中信资本等的推动下,其进入高速发展期,获得门店选址、数字化、消费洞察等方面的支持。
比如,在帮助开店提速上,据“中信资本”在官微中介绍,中信资本接手麦当劳中国后,着力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开店。中信资本牵头麦当劳与多家地产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这些合作每年能为麦当劳贡献上百个新增店铺地址。2017年,中信资本等入主之时,麦当劳中国门店数约为2200家。截至今年6月,麦当劳中国内地餐厅数约7000家。
此外,在数字化方面,本土股东也赋予了更多资源。比如,中信资本推动麦当劳中国与腾讯合作开发麦当劳中国小程序。从小程序开始,麦当劳中国着手打造过去没有的会员体系,全渠道会员数量已超过2.5亿。
品牌话语权
回到星巴克在华业务上。
截至今年6月,星巴克在中国拥有超7700家门店。眼下,星巴克在中国市场面临消费者需求谨慎、激烈竞争等多重挑战。
星巴克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倪睿安(Brian Niccol)去年曾表示,所有迹象都表明,竞争环境非常激烈,宏观环境严峻,需要想清楚(星巴克中国)如何在当前和未来实现增长。
星巴克去年11月给SEC的一份文件中也提及,中国是该公司第二大市场,为星巴克的收入和利润做出了有意义的贡献,但同时也有一定的风险,例如竞争激烈的零售环境以及新竞争对手进入、宏观环境及其对中产阶层的影响、地缘因素等。
在这样的市场挑战与战略考量交织下,星巴克对中国业务未来走向的权衡似乎是这样的:一方面,中国市场作为其全球第二大市场,重要性不言而喻;另一方面,各种挑战又需要引入战略伙伴以找寻灵活的发展路径。
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星巴克今日最新声明中强调 “希望保留在中国业务中相当比例的股权”,这或意味着星巴克希望在引入战略合作伙伴的同时,继续深度参与中国业务,保持对该业务的影响力与话语权,譬如品牌的高端化定位。
这一立场的背后,星巴克或许有着多重战略考量。
首先,星巴克看好中国市场的潜力。星巴克中国今天在给小食代的回应中明确指出“中国市场拥有巨大的长期潜力”,这表明,其认为中国咖啡市场未来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存在诸多商机。而持有相当比例的股份,星巴克可持续分享中国市场所带来的红利。
其次,星巴克希望保持品牌话语权。1999年进入中国以来,星巴克在中国已树立起高端的品牌形象和 “第三空间” 概念。
今天,一位餐饮行业人士对小食代表示,持有相当比例的股份有助于其维持对品牌理念、运营标准和产品品质等的把控,确保中国业务的发展方向与全球品牌战略保持基本一致。“这对于一个在全球知名的品牌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在面对不同文化和消费习惯的海外市场时。”他说。
正如星巴克中国所言,公司正在寻找拥有共同价值观的战略合作伙伴,正是为了“致力于提供高端的咖啡馆体验”。
此外,星巴克仍对中国市场有着长期承诺。上述餐饮行业人士对小食代分析称,“通过强调愿意持有相当比例的股份,星巴克希望向市场传达信号,即它对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充满信心,并计划在中国进行持续的投资和发展。这对其中国员工、供应商等而言,能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
麦当劳全球的想法,也许能提供一个参考。
2023年底,麦当劳全球宣布大幅增持麦当劳中国,通过收购凯雷持有的28%股份将持股比例提升至48%(即持有相当比例股份),以中信资本为主的中信联合体将继续持有52%股份。
当时,麦当劳全球首席执行官Chris Kempczinski解释为何增持麦当劳中国时曾表示,从利润率、开店潜力和同店销售额前景来看,其对中国机会感到“非常有信心”。
首先,他认为是新餐厅的潜力,麦当劳中国接下来的目标是到2028年门店数量达10000家。Kempczinski表示,参考麦当劳其他市场的渗透率,中国市场看起来都“没理由不开到20000到25000家店”,这将令其成为麦当劳全球最大市场。其次,看好中国GDP增长给了麦当劳信心。Kempczinski表示,同店销售额与家庭收入息息相关,而家庭收入又与GDP挂钩。因此,如果假设中国GDP将以中个位数速度增长,麦当劳中国的同店销售额也将实现良好增长。最后,他认为麦当劳中国的赚钱能力也不容小觑。“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中国餐厅利润率无法与其他发达市场的利润率水平相媲美。”Kempczinski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