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瓶”回归背后,可口可乐是如何读懂这一代年轻人的?

作者:小食代

“喜剧人”必须搭配“气氛组”,“干饭人”当然要有“饭搭子”……这个夏天,在这些充满趣味性的人设加持下,人们在可口可乐货架前驻足的时间明显增加,因为“当然要找到符合自己的那一瓶可口可乐啦!”

搜寻社交媒体不难发现,前一段时间可口可乐“分享瓶”的重磅回归,已经引发了系列连锁反应,人们不仅非常乐于晒出自己买到的分享瓶,还出现了“系列收集者”,希望集齐全套,更有各种场景下人们对于分享瓶不同的“打开方式”。

线下活动也“极大丰富”,休闲市集、品牌路演、滴滴出行彩蛋车、机票盲盒、联动京东饮水节赞助苏超……

人们在感叹“可口可乐还是玩得太全面”的同时,分享瓶已突围出圈,成为这一时段里热门的“社交货币”之一。

在消费者对“瓶身营销”早已屡见不鲜的当下,可口可乐怎么用“经典模式”玩出新爆点,成功驱动消费热情?

我们复盘和分析可口可乐分享瓶的营销路径,试图找到答案。 赶紧一起来看一看。

内容为王

分享瓶的营销,逻辑看似非常简单:可口可乐巧妙地将当下流行的社交人格标签——"I人"、"E人"、"显眼包"、"社牛"等个性标识印上瓶身,希望以此鼓励消费者用一瓶可口可乐开启社交话题,轻松破冰,表达自我,让分享更有趣

但事实上,正是这些看上去日常随意,十分chic的网络热词们,成为了此次可口可乐瓶身营销成功的核心要素。

过往的瓶身营销,思路往往是通过“身份认同”,驱动消费者购买与分享,例如姓氏、地域、民族等,内容基本是来自于消费者某一群体的共同信息。在这一过程中,产品与消费者之间形成了双向的互动,这个链路是简单直接的。

而分享瓶的内容选择,是直接来源于社交媒体的热词。这意味着,其一,它们本身是拥有“流量”和“使用群体”的,任何一个热词诞生的背后,都源自于网友在键盘上的真实敲击。其二,它们本身就是“沟通语言”的一部分,能够助力人们更好地在多元场景中进行表达。

在此基础上,分享瓶所构建起的,是产品与产品之间的无限组合,产品与购买者之间的彼此认同,以及购买者与购买者之间的互动共创。这是“分享瓶”区别于过往传统瓶身营销的一大亮点。也是赋能其持续产生UGC,重燃消费热情的重要支撑。

例如,“一顿烧烤让‘饭搭子’‘肉食动物’‘干饭人’立马成熟人”,饮食场景让以上三个身份自然“成团”;“没错,买了十瓶I人,是我本人了”,是消费者对内容的认同,“本时髦精买不到时髦精,有没有可以置换的盆友?”是购买者之间的互动。

这也侧面说明了,在资源与渠道至关重要的今天,内容依旧为王。当“头部们”占据绝大多数注意力时,从用户深层需求出发的内容设置,仍然是“杀出重围”的核心要素。

主权度让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分享瓶”怎么玩,可口可乐希望消费者可以拥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在这一轮营销中,可口可乐作为品牌方,更多地是扮演“玩具提供者”的角色,让分享瓶从本质上“工具化”“媒介化”。可口可乐选择主动走到消费者身后,将玩法的创造权与规则的主导权交给年轻一代。

毕竟,在创意营销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出乎意料却又合乎情理”更有价值

事实上,在年轻一代社交日益“圈层化”、悲喜互不相通的今天,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做法。

本月,复旦大学教授、商务部消费大数据实验室主任张伊娜发布《2025年轻人生活方式报告》,报告中提炼出年轻人对“有用”的全新理解方式,其中包括,情绪价值拉满:年轻人的消费坐标,正从“功能满足”转向“情绪共振”,消费也是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锚点的方式;以及按需交心、模块化社交: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年轻人偏爱微小而可控的支点。[1]

而“由我控制”和“情绪价值”正是在产品之外,可口可乐分享瓶提供给消费者的“额外满足”,在使用分享瓶的过程中,消费者们不仅享受到“玩在一起”的快乐,还感受到来自品牌方的充分尊重

可口可乐从“懂你”出发创造内容,用“由你说了算”制定规则,时刻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将一套“攻心”组合拳行云流水地打出,在年轻一代用喜好重塑商品价值坐标的时代里,进一步夯实了可口可乐的引领地位。

场景渗透

玩家们玩嗨了,热度拉升,流量到位,问题也来了——该将它引向何处?

可口可乐的答案是,用多元场景承接

多城休闲集市,为年轻人在休息间隙提供玩法;落地佛山岭南新天地的快闪里,快闪舞团和游艺互动为你解锁更多人设;上班路上,滴滴出行彩蛋车,助力拼车破冰;携程盲盒机票,开启不同人设“说走就走的旅行”;联动京东与苏超,追赶“热点”永不停歇。

分享瓶的线下活动,看上去纷繁多元,各自独立,但事实上彼此互补,组合成了可口可乐抢占热门场景的图鉴。从休闲娱乐、出行、到运动、赛事……分享瓶以社交的角度,润物无声地在各类场景中渗透,让产品更靠近需求,为品牌创造更多记忆点,从而助力流量流向销售终端,引爆动销。

此外,可口可乐分享瓶系列营销活动所构建起的线下空间以及丰富玩法,可以被看做是一种“社交指引”,这其中还藏有一个非常细微敏锐的洞察:“很多年轻人是线上社牛,但回归现实则化身社恐,他们渴望现实社交,但又不知从何切入”,针对这类人群,可口可乐的活动就像是帮助他们将“填空题”转化为“选择题”——只要选择感兴趣的活动,就可以找到社交的入口。

可以看到,年轻人喜欢哪里,可口可乐就将活动设置在哪里,哪里年轻人流聚集,可口可乐就贴近哪里。这样一种无处不在的渗透,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品牌与年轻之间的关联,也将“陪伴”的情绪价值拉满。

可口可乐分享瓶的成功印证了,控制好关键要素,经典的营销模式,也照样能玩得“风生水起”,引爆市场

在这一场创意营销中,可口可乐分享瓶精准捕捉到年轻一代对社交互动的深层渴望,以热词内容打破两级传播壁垒,用玩法主权激活用户创造力,借场景渗透构建情感联结,最终让产品成为承载功能与情感价值的 “真·社交货币”。

可以看到,可口可乐的持续进化与创新升级在为业绩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日前公布的半年报里,中国市场业务表现强劲。可口可乐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詹鲲杰也表示:“我们的系统正制定更精细的渠道与客户执行策略,推动更具针对性的促销活动,并加速冰柜投放。”可口可乐在华的增长,与旺季的精准布局、消费者的敏锐洞察密不可分。而将洞察转化为与消费者 “玩在一起” 的能力,让可口可乐成为消费者生活中鲜活有趣的 “搭子”,品牌才可能穿越市场周期的波动,持续受到年轻人的喜欢。

[1]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752652179129475.html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