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乳制品公司,可能要“吞下”200多亿的恒天然消费品业务了

作者:何丹琳(原创)

新西兰乳企巨头恒天然(Fonterra)计划剥离的消费品牌业务最终“花落谁家”?如如今,答案很可能是全球最大乳制品公司兰特黎斯((Lactalis)。

小食代留意到,澳洲媒体昨晚报道称,旗下拥有Pauls、Vaalia和Oak等品牌的法国乳企兰特黎斯在获得独家收购谈判权后,成为了恒天然消费品牌业务的领先竞标者(the leading bidder)。

今天,恒天然方面回应称,对上述传闻不予置评。剥离消费品牌业务,是这家全球最大乳制品出口商近年来最重大的一个战略决定,该业务年营收规模超200亿,涉及Anchor(安佳)、Anlene(安怡)等多个品牌。

小食代介绍过,目前,恒天然正在探索两种不同的业务剥离方案,即出售或IPO。最新传言意味着,如果兰特黎斯成功收购,恒天然消费品牌业务将不再可能推进IPO。

下面,我们一起来关注下最新消息。

公司回应

据《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报道,兰特黎斯已获得独家收购谈判权(being granted exclusivity)。“恒天然出售‘Mainland’(注:消费品牌业务的公司名)即将完成,兰特黎斯领先。”该报道称。

这意味着,兰特黎斯已锁定收购恒天然消费品牌业务的优先地位,最有可能成为“最终买家”。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今天向小食代指出,独家谈判权具有排他性,卖方承诺在约定期限内仅与该买家进行谈判,不再接触其他潜在竞购方。卖方赋予这一权利,通常基于买方提交的初步报价和交易诚意。

今天,恒天然方面回应称,对于上述“传闻(speculation)”不予置评。

小食代留意到,据新西兰《邮报》今日消息,恒天然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正在推进具备保密性和竞争性的出售流程,涉及多个有意向的各方。因此,我们不会对传闻发表评论。

我们当前的重点是,全面且富有成效地推进我们全球消费品牌及相关业务的资产剥离流程。”恒天然方面表示。有意思的是,对于恒天然的表态(注:没有直接否认),《邮报》在标题中将其理解并描述为“对传言保持沉默(silent on report)”。

小食代介绍过,去年5月,恒天然宣布剥离消费品牌业务,涉及Anchor(安佳)、Mainland、Kāpiti、Anlene(安怡)、Anmum(安满)、Fernleaf、Western Star、Perfect Italiano等多个品牌。此外,恒天然还将出售大洋洲和斯里兰卡业务。

这家新西兰公司决定推动“双规流程”,寻求股权出售和IPO作为潜在的剥离选项。因此,恒天然一方面与其全球消费品牌业务及相关业务的潜在买家进行接洽,另一方面任命主要管理团队成员为可能的IPO做准备。

在去年5月的消息公布后,恒天然全球CEO郝万里(Miles Hurrell)曾说,他的手机“被打爆了”(running hot),恒天然的潜在业务剥离吸引了来自各方的“大量兴趣”。

潜在买家

作为实力雄厚的全球最大乳企,兰特黎斯很早就出现在了“潜在买家”的名单中。

据《澳大利亚人报》今年3月的报道,多家公司对恒天然的上述乳品品牌组合感兴趣,据其了解约有30个公司提出了意向,包括澳大利亚上市乳企Bega、荷兰乳业巨头菲仕兰、法国乳业巨头兰特黎斯、加拿大乳企Saputo、达能,以及KKR、Pacific Equity Partners、CVC、华平投资等。

负责恒天然资产出售的投资银行包括Craigs、Jarden和摩根大通。第一轮竞标于3月底截止,今年7月4日进行了又一轮竞标,名单前后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而罗斯柴尔德家族担任顾问的兰特黎斯始终留在牌桌上

澳大利亚媒体7月15日引述“知情人士”透露,Bega已与菲仕兰组成财团共同竞标,竞标的还有兰特黎斯、日本明治控股。据悉,上述竞标者均于7月4日提交了报价,但这些报价不具有约束力,另一轮最终投标将在未来几周内进行。

在竞标的同时,为了潜在交易铺平道路,兰特黎斯一早就开始“抢跑”了——该公司提前向竞争监管机构申请批准。

今年5月,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ACCC)开始对兰特黎斯收购恒天然资产的提议进行非正式审查,尽管双方尚未签署任何协议。ACCC随后表示,不会反对兰特黎斯的收购提议。其认为,在原料奶收购和供应方面,由于“生产情况不同”,两家公司瞄准的农场各不相同。

另外,监管机构发现,在向消费者供应乳制品方面,两家公司的业务重叠有限:恒天然生产奶酪,而兰特黎斯专注于牛奶和酸奶。ACCC副主席Mick Keogh表示,潜在收购不太可能导致“竞争大幅减少”

早前在4月时,恒天然曾表示,会继续推进出售流程,包括与潜在购买者接洽;又强调,目前正处于“一些潜在买家可能会提前寻求监管部门批准”的阶段,这是任何交易达成之前的一个标准步骤。

“二选一”

如果兰特黎斯成为最终买家,恒天然计划剥离的业务可以说抱上了一条“更粗的大腿”。

小食代翻阅的官方资料显示,兰特黎斯总部位于法国拉瓦勒(Laval),是全球最大的乳制品加工商之一,也是一家传承三代的家族企业,最初由André Besnier于1933年在拉瓦勒创立。

兰特黎斯每年从40万奶农处采购超过228亿升原奶,在50个国家的266个生产基地进行乳制品加工,销售牛奶、酸奶、调味奶和奶酪等,在全球拥有85,500名员工。2024年,兰特黎斯的营收为30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530亿元),这也是其营收首次超过300亿欧元。

根据荷兰合作银行(Rabobank)公布2024全球乳业20,兰特黎斯以279亿元的营业额高居榜首,蝉联第一;恒天然则以140亿欧元的营业额规模,排名上升3位至第9名。

有意思的是,根据全球乳业20强榜单,兰特黎斯、DFA、雀巢、达能、伊利等全球排名在恒天然之前的乳企巨头,都曾一度被媒体猜测有可能成为潜在买家。

事实上,这家全球乳企龙头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也频频“出手”。

例如,今年6月,兰特黎斯表示,已获得监管部门批准收购通用磨坊在美国的酸奶业务,预计该交易将于六月底完成。去年9月,通用磨坊宣布,将以21亿美元的价格将其北美酸奶业务出售给兰特黎斯和索地雅(Sodiaal)。其中,兰特黎斯收购了美国市场业务,索地雅收购了加拿大市场业务。

就在两年前,兰特黎斯还曾收购过恒天然的业务。2023年,恒天然宣布以约2.4亿新西兰元的价格将与雀巢旗下的美洲乳业合作伙伴(DPA)在巴西的合资企业出售给兰特黎斯。郝万里对此表示,DPA的出售意味着可以恒天然将资源优先用在更具备战略重要的业务上,集团将把重点放在新西兰的奶源上。

如果兰特黎斯收购成功,这将引发这两家全球乳品巨头业务版图的一轮重大变动,并使兰特黎斯更加稳坐全球乳制品行业“头把交椅”。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恒天然消费品牌业务将放弃IPO的剥离路径。

这是二选一的,如果最终达成出售交易,那么IPO这个剥离方案就会终止。”一位熟悉情况的业内人士今天告诉小食代。

小食代曾介绍,此前,作为潜在的IPO准备工作一部分,恒天然把消费品牌业务命名为“Mainland Group”,并陆续任命了核心管理团队,包括候任主席、董事会审计与风险委员会候任主席、候任首席执行官、候任首席财务官等。

小食代翻阅的官方资料显示,Mainland Group在2024财年录得净收入49亿新西兰元(折合人民币约204亿元),EBIT约为2亿新西兰元(折合人民币约8亿元)。该业务有15个工厂,在全球20个市场出售产品。

中国“局外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恒天然剥离全球消费品牌业务的计划中,中国市场是一个除外的“特例”。

今年2月,恒天然大中华区声明称,尽管一些细节尚待披露,但恒天然已决定剥离过程“将不涉及大中华区的消费品牌业务”。这意味着,恒天然大中华区将继续保留消费品牌业务,中国消费品牌业务不在剥离之列。

该公司曾解释说,在全球消费品牌业务剥离公告发布时,曾担心此次剥离会对“安佳专业餐饮”(Anchor Food Professional,简称AFP)品牌产生影响,并可能导致消费者和客户对“安佳消费品牌”与“安佳专业餐饮”中的“安佳”产生混淆。

基于这些交叉重叠的考虑,决定不剥离中国地区的消费品牌业务。“具体来说,我们将保留‘安佳’品牌(无论是安佳消费品牌还是AFP)在大中华区(大陆、香港、台湾和澳门地区)的所有商标所有权和使用权。”恒天然表示。

因此,假如恒天然最终和兰特黎斯达成出售交易,这也并不涉及中国市场的消费品牌业务。

尽管如此,但受到其全球策略的影响,恒天然对中国业务进行了重大组织架构调整——小食代曾介绍,今年7月,恒天然对大中华区员工宣布,将消费品牌团队与餐饮服务团队进行合并,以优化业务运营,并推动更大的协同效应。

这意味着,恒天然大中华区年收入超101亿规模的餐饮服务业务,与年收入接近17亿的消费品牌业务,接下来将重组为“两块业务、一套人马”的全新组织运营模式。

恒天然早前曾表示,这次的整个业务剥离过程至少需要12到18个月,其一直在对消费品牌业务就股权出售和IPO两种拆分方案的条款和价值进行深入的测试。

最终,恒天然消费品牌会找到“新东家”,还是会独立上市呢?相信这一切可能很快就会尘埃落定了。小食代将持续密切关注。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