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容(原创)
也许你没听说过艾兰得,但它身上的“光环”多得让人目不暇接:近300亿营养代工市场的头部玩家,给沃尔玛、开市客生产营养补充剂,江苏省独角兽企业、连续多年稳居国内保健品出口企业第一......
今天,这个营养补充剂CDMO巨头传来了新消息——路透援引“知情人士”消息,艾兰得的股东正寻求出售控股权,估值超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8亿元)。
下面,我们一起关注这个最新传言。
15亿美元
首先,我们看看路透的说法。
今天,路透援引两位“知情人士”的消息称,营养补充剂制造商艾兰得健康控股有限公司(Aland Health Holding,以下简称“艾兰得”)的股东正寻求出售其持有的控股权,估值超过15亿美元。“知情人士”还表示,该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张亮持有约60%的股份,其余股份由包括Affinity Equity Partners(骏麒投资)、高盛增长股权基金和Henderson Investment Corp在内的投资公司持有。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位“知情人士”还提到,艾兰得今年EBITDA(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有望达到约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78亿元),目前已吸引战略买家和私募股权公司的初步关注。不过“消息人士”均表示,此次出售计划仍处于初期阶段,尚未设定潜在竞标者提交非约束性报价的截止日期。
资料显示,艾兰得成立于1998年,其前身为维生素C原料巨头的江山制药。2006年,艾兰得向CDMO转型。CDMO的全称为Contract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合同开发与制造组织),即所谓 “既帮人做配方、又帮人把产品生产出来” 的营养补充剂代工企业。
此外,根据市场研究机构Research And Markets在2023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当今消费者寻求个性化、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解决不同的健康问题和目标。受此需求影响,营养补充剂市场正迎来对定制化产品需求的增长。CDMO企业能为营养补充剂公司或品牌提供从产品定位、概念设计、配方研究与试验,到生产制造、技术升级,再到营销支持等一系列服务。
基于这一趋势,该报告预计在2023年至2031年间,全球营养保健品CDMO市场将以7.9%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在中国,除艾兰得外,知名的CDMO企业还包括仙乐健康、衡美健康、大江医生等。
回到艾兰得。公开资料显示,从2010年起,艾兰得通过一系列国际并购(当中包括了收购美国老牌营养品制造商IVC、英国营养品制造商Brunel、美国GNC旗下供应链工厂等),逐步向全球营养品巨头迈进。官网显示,其旗下有艾兰得、艾兰得威、Bloem、BioCare等10多个国内外品牌。
简单来说,如今艾兰得采用 “两条腿走路” 的模式:一方面生产并直接向消费者销售自有品牌的营养补充剂及非处方产品;另一方面为沃尔玛、开市客等知名零售企业供应贴牌的营养补充剂产品。
发展至今,艾兰得已成为横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跨国企业,在全球拥有11个生产基地和4个国际研发中心,销售网络遍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生产并销售超300亿片药片、90亿粒软胶囊、60亿粒胶囊及1.6万吨粉末。
今天,小食代从其官网了解到,2014年到2019年,艾兰得连续六年位居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发布的“中国保健品企业出口10强”榜首;2024 年,它成为了泰州唯一入选江苏省独角兽企业的企业。
营养补充剂
随着上述新传言传出,被视为“闷声发大财”的营养补充剂赛道也再次吸引了市场目光。
根据Grand View Research的数据,2024年全球营养补充剂市场规模为485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4680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704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20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6.4%。
聚焦中国市场,据第三方市场调研机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营养补充剂零售额达到1540亿元,2024年-2029年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4%;从市场格局来看,以零售价值为统计口径的2024年中国营养补充剂市场份额排名中,汤臣倍健、安利、斯维诗、赫力昂及完美位列前五;从过去2年的市场表现而言,中国营养补充剂在2023年(即解除疫情限制后第一年)实现高增长,2024年增长率放缓,同时,宏观经济环境的低迷影响了消费者在营养补充剂上的购买意愿。
尽管如此,该行业在多个维度上存在着让人羡慕的机遇。
首先,在产品定位上,关节健康(以氨基葡萄糖为主)和肝脏健康产品受到消费者的关注。今天,一位曾在多家保健品公司任职的人士对小食代说:“前者受益于人口老龄化及年轻人健康意识提升,后者因与熬夜、宿醉、疲劳、美容等生活场景关联,过去几年持续高速增长,势头将延续。”
其次,细分成分同样受到青睐。以辅酶Q10为例,《2024蓝帽子国内保健品消费趋势报告》显示,2024年辅酶Q10相关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151.8%。“疫情后,消费者对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相关并发症的关注持续,推动心血管健康相关成分需求上升,这类产品不仅吸引中老年人,也受到熬夜、高压状态下年轻人的青睐。”上述人士说。
渠道端的变化也值得关注。上述人士对小食代表示,电商渠道有望持续增长,一方面得益于电商平台的营销活动及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的流量拉动;另一方面,海外品牌因线下授权壁垒,更多借助跨境电商进入中国市场,进一步激活线上渠道的活力。
不过,营养补充剂发展至今,产业链上的一些企业也都自面临着各自的挑战,特别是下游企业的“体感”更为强烈。
首先,参与者们无法回避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汤臣倍健在上周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财报中提到,行业内国际领先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大型药企和食品企业介入布局,同时海外品牌通过跨境电商等方式与国内品牌在线上渠道展开充分竞争。这些共同加剧了行业竞争程度。汤臣倍健表示,如何抓住新时代的机遇,引领公司战略升级及行业盈利生态变化,是公司面临的重要命题。
同时,也有巨头认为是时候需要有选择性地退出了。例如,不久前雀巢发布2025半年报时宣布,在维生素、矿物质和补充剂(VMS)业务方面,公司已对表现欠佳的主流和价值型品牌,包括自然之宝(Nature’s Bounty)等启动战略评估,这可能会导致这些品牌的剥离。雀巢称,未来其VMS业务将聚焦于全球高端品牌,如生命花园(Garden of Life)、Solgar 和倍宜(Pure Encapsulations)。
“我们的重点将放在我们确信能够取胜并创造价值的空间———也就是高端领域,依托重点品牌,全面布局健康科学赛道——这对我们至关重要,是我们的战略核心。”雀巢首席执行官傅乐宏(Laurent Freixe)当时说。
对此,有分析认为,雀巢评估的背后反映出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高端、有机和有科学支持的补充剂产品,而不是大众市场补充剂,这促使雀巢将资源重新分配到高利润、高增长的品类。尤其是在主流和平价品牌领域,在欧美市场上经济低迷时期,更便宜的替代品更受消费者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