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 | 卡夫亨氏宣布将分拆成两家独立上市公司,“亨氏”和“味事达”等在华品牌归属基本敲定

作者:小食代(原创)

今天傍晚,食品行业又一个重大传言靴子落下。

在中国拥有众多业务的美国食品巨头卡夫亨氏宣布,董事会一致批准了一项计划,通过免税拆分形式将公司拆分为两家独立上市公司。这次分拆旨在充分发挥卡夫亨氏的能力和品牌优势,同时简化运营结构,使两家新公司能够更有效地将资源配置到它们各自独特的战略重点上。

根据分拆方案,公司将分拆为“Global Taste Elevation Co.”(暂定名,“全球风味提升公司”),以及“North American Grocery Co.”(“北美杂货公司”)。小食代留意到,在随后给投资人的演示文件中,在中国业务“地盘”中最重要的一些品牌——“亨氏”和“味事达”,都被“打包”到了前者,即所谓“全球风味提升公司”中。

对于本次“一分为二”,有分析认为,这意味着卡亨氏将分拆出一家专注于酱料和调味品的公司,另一家专注于食品杂货业务的公司;此外,它还意味着由“股神”巴菲特和3G资本于2015年促成的合作化成为历史。

今天一同宣布的还有高层人事方面的安排。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这一重大分拆计划,以及对中国业务可能带来的影响。

明年拆好

今天,卡夫亨氏在一份通报中表示,通过分拆将缔造两家新公司,其名称将在日后确定,目前分别是——

第一家,是“全球风味提升公司”。该公司2024年净销售额约为154亿美元,经调整后的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约为40亿美元。

该公司将包括一系列标志性产品,拥有三个10亿美元级的品牌,例如亨氏、Philadelphia和Kraft Mac & Cheese,其净销售额约有75%来自酱料、调味品和香料。2024年,该公司的净销售额中约有20%来自新兴市场,约20%来家外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卡夫亨氏表示董事会正一直与一家全球高管猎头公司合作,以确定“全球风味提升公司”的潜在首席执行官候选人。卡夫亨氏目前没有计划改变其现有的总部所在地。

第二家,是“北美杂货公司”。该公司主要拥有一些北美食品组合,2024年净销售额约为104亿美元,经调整后的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约为23亿美元。

这家公司将由卡夫亨氏现任首席执行官Carlos Abrams-Rivera领导,包括三个10亿美元品牌,如Oscar Mayer、Kraft Singles和Lunchables。其净销售额约有75%来自各自品类排行中数一数二的品牌。

今天,卡夫亨氏的董事会执行主席傅玫凯(Miguel Patricio)指出,公司当前结构的复杂性使其难以有效地分配资本、优先考虑举措,以及在最具潜力的领域实现规模扩张。

他说,通过拆分为两家公司,可以为每个品牌分配适当的注意力和资源,以释放每个品牌潜力,从而推动更好的业绩表现和长期股东价值的创造,“我期待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与Carlos和卡夫亨氏团队紧密合作,为组织的分拆做好准备”。

今天,Carlos Abrams-Rivera补充指出,在整个分拆过程中公司将继续作为”一个卡夫亨氏”进行运营。他本人也将在分拆前,继续留任卡夫亨氏首席执行官。

根据安排,现任公司董事会主席傅玫凯将成为执行董事会主席,他自2022年5月起担任董事会主席,并曾在2019年6月至2023年12月担任首席执行官。董事会还成立了由John Cahill领导的分拆委员会,以监督拟议分拆的执行。Cahill自2015年7月起担任董事会副主席,在此之前,他从2014年至2015年担任卡夫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并从2012年至2014年担任卡夫的执行董事长。

今天,卡夫亨氏还预计本次分拆产生3亿美元的“反协同效应”(dis-synergies,即额外的运营成本);目前预计该交易将在2026年下半年完成每项业务的资本结构以及董事会组成、公司名称和品牌分配等事项,将在日后宣布。

彭博今天表示,卡夫亨氏的最新宣布结束了十年前将两个标志性品牌联合起来的交易。

“规模本身并不是答案,但拥有规模和专注可以创造机会。”华尔街日报今天引述卡夫亨氏首席执行官Carlos Abrams-Rivera采访称,业务复杂性阻碍了公司发展,旗下近200个品牌遍布55个品类和150个市场,因此很难对每个品牌进行全面投资。

华尔街日报还引述TD Cowen分析师表示,食品行业大型合并的成功率很低。在杂货店的不同品类占上风所需的技能和投资往往有所不同。长远来看,业务组合较精简的公司比多元化公司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中国业务

小食代注意到,在今天公司给投资人的一份演示文件中,当谈及“全球风味提升公司”时,“亨氏”和“味事达”的产品、标识赫然在列。这意味着,卡夫亨氏目前在中国的主要业务都会进入到了这家新公司里头。

该演示文件称,“全球风味提升公司”有一个专注于领先品牌的组合,是世界上最大的酱料和餐食“玩家”之一,由“亨氏”品牌所领导,并辅以本土的特色品牌。该公司在快速增长的品类和地理区域中占据重要市场地位,致力于实现高增长、高盈利能力和高灵活性。事实上,在本次拆分之前,从业务重心到在华高层,卡夫亨氏中国业务已经历过了多次调整。资料显示,作为食品饮料行业里的老牌外企,“起了个大早”的卡夫亨氏入华超过了40年。1984年,随着创办中国第一家婴儿辅助食品合资企业,亨氏将婴幼儿辅食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并在1986年制造出亨氏在中国的第一盒婴儿营养米粉。

从辅食、谷物早餐,再到调味品,亨氏在华版图不断扩大。1999年,亨氏开始投资青岛。2000年,亨氏番茄酱在中国市场上推出。2002年6月,亨氏通过收购开始进军中式调味品新领域。2010年,亨氏收购了总部位于广州的福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拿下了“味事达”、“广合”两大品牌。

2023年9月起,亨氏中国辅食启用了新经销模式,销售业务及相关商业活动交给一家经销商运营。这意味着,卡夫亨氏在华将完全向酱料和调味品业务倾斜,该块业务既包括了亨氏番茄酱、沙拉酱、烧烤酱等西式酱料业务,也含有味事达酱油、广合腐乳、美味源胡椒粉等中式酱料业务。

在华的这一调整,早有伏笔。在2020年投资者大会上,卡夫亨氏高管就将旗下众多产品重新划分成六大平台进行管理。其中,酱料与调味品属于该公司最大的业务平台“提升味道(Taste Elevation)”。同时,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也被圈定为发展重点,提出了要成为中国的第二大中式酱料品牌、西式酱料第一品牌的“小目标”。原卡夫亨氏亚洲区总裁兼中国区董事总经理福瑞德(Fred Freire)此前在接受中国美国商会(AmCham China)采访时透露,该公司目前在中国60%的业务来自于中式酱料;40%的业务来自西式酱料。在渠道方面,2C的零售业务占比约70%,2B的餐饮服务则增长迅速,约占业务的30%。

伴随着业务重心调整,卡夫亨氏在华也有了新的团队。小食代介绍过,随着福瑞德年中告退,此前担任卡夫亨氏亚洲区营运、采购及可持续发展副总裁的肖高求在2025年初已被任命为卡夫亨氏中国董事总经理,成为卡夫亨氏中国过去九年来的第一位本土掌门。

此外,来自雀巢的销售“老将”李文已被任命为卡夫亨氏中国首席商务官。连同2023年9月履新的卡夫亨氏中国区首席增长官马明毅等,他们构成了目前的本土核心班子。

和亨氏相比,卡夫旗下品牌入华可以用命运多舛来形容。在10年前的那场合并后,从果仁、饼干零食到芝士等品类,卡夫亨氏在华也曾经想过导入卡夫旗下的品牌,但是始终未能成功。

资料显示,在合并当年即2015年的11月,卡夫产品首次通过官方渠道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当时,在上海举行的一场行业展会期间,卡夫亨氏正式推出其卡夫产品——卡夫芝士粉、绅士牌花生及坚果、卡夫奇妙酱。“现在,卡夫亨氏中国将成为卡夫进口产品的官方渠道,扭转目前的混乱局面。”该公司当时说。

不过,10年过去了,当初的计划没有开花结果。今天,小食代在各大电商平台上搜索“卡夫”,几乎没有找到什么产品,除了个别店铺在出售“美国进口卡夫芝士粉”、“卡夫菲力奶油奶酪”。

有意思的是,在早年当谈及卡夫和亨氏合并对中国业务的影响,该公司一位在华高层曾经对小食代说:“这里(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卡夫公司”。

虽然今天披露的分拆计划未提及对中国业务产生什么直接影响,不过一些间接影响并不能排除。

例如,当“全球风味提升公司”敲定新帅后,这位未来掌门人对业务是否会重新评估;卡夫亨氏对新公司提出了“高增长、高盈利能力和高灵活性”的要求,这意味着总部将对各大市场或提出比现在更高的需求;此外,伴随着全球业务的分拆,也不排除总部会“顺带”变革在华组织架构,这在恒天然剥离消费品业务时已经发生

还会再卖?

回到本次分拆本身,其实来得一点都不意外。在今年7月第二财季业绩会议中,在回答巴克莱分析师有关分拆的提问时,卡夫亨氏首席执行官Carlos Abrams-Rivera明确指出,董事会正在紧急评估各种战略选择,以释放长期价值。

在回答这一问题的时候,卡夫亨氏刚刚宣布最新一笔9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663亿元)的非现金减值,其触发因素仅仅是公司股价持续下跌,这降低了相关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

损失严重的,还有“股神”巴菲特。8月初,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披露,已对卡夫亨氏持股计提38亿美元(税后,折合人民币约274亿元)减值损失。提交给监管机构的文件显示,6月底伯克希尔哈撒韦将其所持卡夫亨氏股份的账面价值降至84亿美元。

对卡夫亨氏的投资,被形容为“巴菲特近年少有的投资失误”。但是,如果没有巴菲特当初和3G资本一起进行这次“豪赌”,当时也就不会有2015年7月的卡夫、亨氏合并。此前,这家食品制造商的股价已下跌约三分之二。

回到2013年,当时巴菲特和3G资本联手宣布将联手将亨氏私有化。两年后,他们推动了卡夫、亨氏合并。通过削减成本,卡夫亨氏一度成为食品行业中最有效率的企业。为了进一步追求协同效应,卡夫亨氏甚至在2017年以高达1430亿美元发起对联合利华的收购要约,但遭到后者坚定拒绝而撤回。

好景不长,卡夫亨氏最终还是“爆雷”了。随着效率已经枯竭,削减成本的战略对品牌造成伤害,该公司在2019年突然宣布进行高达154亿美元的减记,同时承认对尚未实现的成本节约过于乐观,公司业绩未达到预期。随后,3G资本派出的Bernardo Hees交出帅印,曾经出任过百威英博亚太区总裁的傅玫凯接棒。傅玫凯在反思时指出,自己将把有机增长、品牌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将卡夫亨氏打造成为一家更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公司。

2024年,傅玫凯宣布交班,卡夫亨氏任命Carlos Abrams-Rivera为新帅,这也是该公司第一位与3G资本没有联系的首席执行官。当时,他被指在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的工作经验有助于卡夫亨氏“实现增长雄心”,是“领导公司下一阶段转型的最佳人选”。

新帅的工作并不容易。4月,卡夫亨氏宣布大幅下调全年有机销售额和利润预测,原因是其产品的需求受到价格上涨和近期关税造成的不确定性的打击。

5月,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代表退出了卡夫亨氏的董事会。卡夫亨氏首席执行官Carlos Abrams-Rivera当即宣布,在过去几个月一直在评估潜在战略交易,目标是“为所有人制作优质美味的食品,并将消费者置于所有工作的首位,使公司能推动盈利性的长期增长和价值创造”。

对于这次业务再次“单飞”,此前华尔街有分析师和投资银行家就表示,这条路很危险,因为单靠分拆可能只会给投资者带来很小的利益;更大的回报取决于卡夫亨氏最终能否为其两家公司中的任何一家找到买家,并支付溢价——就像家乐氏那样——玛氏、费列罗早前分别宣布斥巨资收购家乐氏分拆后的两块业务,以加码包装零食或谷物食品赛道。

据此,他们猜测,卡夫亨氏分拆出来的调味品业务,或有机会吸引到联合利华、雀巢等巨头的收购兴趣,后两者在调味品领域都有较大的投入。就中国消费者来说,比较熟悉的联合利华调味品品牌包括家乐、好乐门、联合利华饮食策划,雀巢则是美极、太太乐和豪吉等。

至于增长较慢的卡夫主导的业务,则可能会引起诸如沃尔玛等食品杂货商的兴趣。虽然市场认为在充满挑战的领域找到买家可能并不容易。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