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娴(原创)
“华尔街收购王”KKR要拿下一家中国饮料公司的传言,终于有了眉目。
今天,小食代在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官网了解到,《2025年6月30日-2025年7月6日无条件批准经营者集中案件列表》已于日前发布,当中显示“KKR公司收购远景国际有限公司股权案”于7月4日审结。其中,远景国际有限公司通过其关联公司在中国境内主要从事饮料业务。
据彭博等媒体上月称,KKR将收购大窑汽水的85%股份,大窑创始人可能会保留少数股权。根据上述案件的申报资料,相关细节和该传言吻合。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这次交易,以及最近的食品饮料行业涌现的收购热潮。
85%股权
今天,小食代进一步翻查资料发现,“KKR公司收购远景国际有限公司股权案”其实早在今年6月20日已在上述网站被公示,也就是传出KKR拟收购大窑多数股权的前几天。
根据该公示文件,KKR公司通过其新设特殊目的公司Dynamo亚洲控股II私人有限公司间接收购远景国际有限公司(Vista International Inc.,下称:远景国际)85%的股权。
本次交易前,远景国际由自然人全资持有并单独控制。本次交易后,KKR将间接取得对目标公司的单独控制权。
那么,交易双方都是什么来头呢?
公示文件显示,KKR于1976年在美国成立,是一家私募股权公司。KKR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主要从事投资业务。KKR的最终控制人为KKR管理有限合伙,后者是一家控股公司,其关联实体从事投资业务。
此外,远景国际于2024年在开曼群岛成立,其最终控制人为自然人,主要业务为在中国境内主要从事饮料业务。
根据该文件,交易双方为“不在同一相关市场,也不存在上下游关系的参与集中的经营者”,在与交易有关的每个市场所占的份额均小于25%。其中,2024年,远景国际在中国境内碳酸饮料市场的份额位于5~10%的区间。
也就是说,通过这笔收购,KKR将得以迅速切入中国饮料市场,并在“两乐”占绝对优势的汽水领域拿到一块不小的蛋糕。
今天,小食代从欧睿国际处拿到的数据显示,按零售额算,中国碳酸饮料前三大品牌分别为可口可乐、雪碧、百事可乐合共占据近51%份额,排在其后的品牌份额均为个位数。
虽然上述文件并未披露收购涉及的品牌、自然人信息,但是小食代今天从开曼群岛公司注册处查询到的信息进一步显示,远景国际的董事名为“WANG, QINGDONG”,和大窑汽水的创始人兼董事长王庆东的拼音拼写相同。
截至发稿时,小食代未能联系到大窑汽水和KKR作进一步评论。
汽水“新星”
事实上,就在之前,市场上已经流传KKR“收购大窑汽水”的市场传言,而上述案件与传言的股权收购比例正好都是85%。
上月,36氪引述消息指美国私募股权机构KKR拟收购一家中国饮料公司85%股权,猜测是大窑饮品。“这笔交易谈了一年。”一位接近交易的知情人士告诉36氪。对此消息,大窑方面回应36氪称:不予置评。
无独有偶,彭博上月也引述“知情人士”称,KKR即将收购大窑汽水的85%股份,大窑创始人可能会保留少数股权。对此,KKR拒绝对潜在交易发表评论,大窑也没有回应置评请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更早前的1月,彭博也曾引述“知情人士”称,大窑正准备最快于2025年下半年在香港IPO,寻求筹集高达5亿美元的资金。
近年来,大窑可谓当之无愧的国产汽水“新星”。
公开资料显示,大窑始创于20世纪80年代,创始人王庆东早年是白酒经销商,一直深耕餐饮渠道,后来创办了自己的饮料厂。在当时“两乐”已经崛起的情况下,大窑和许多国产汽水一样长时间“偏安一隅”,聚焦于起家的内蒙古市场,直到2014年才开启全国化扩张。
为此,大窑也开启了密集的产能投资。其官网显示,大窑饮品在内蒙古、宁夏、辽宁、吉林、安徽、陕西、山东投资建设了七大智能生产基地,各大基地分别对应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地区等城市群,有效减少物流半径,辐射更大区域市场。
经过近年发展,大窑已具备一定规模。据多方流传但未经公司证实的数据显示,2022年,大窑销售收入在20亿元左右,2023年销售额在30亿元左右。而30亿规模,近乎是陕西冰峰的10倍、北冰洋的3倍。
从一个不起眼的区域汽水“逆袭”成行业黑马,大窑主要依靠三点。
首先是主攻佐餐场景和餐饮渠道,避免和头部汽水品牌在流通渠道正面交锋。大窑2024年披露的数据显示,其85%以上的销售额来自餐饮渠道。有78.4%的消费者选择从餐饮店购买大窑。在大窑官网上,“做中国餐饮饮品引领品牌”的口号被放在了显眼位置。
其次是“便宜大碗”的产品定位,迎合了近年来消费分层的趋势。目前,大窑拳头产品是520毫升玻璃瓶装的汽水,在餐饮渠道的单支售价为5~6元左右,价格与更小规格的250毫升易拉罐装汽水相近。
此外大窑向经销商与门店提供相对高的利润,令它得到了渠道驱动的助力。“200ml小玻璃瓶可乐虽然便宜,只卖2-3块钱,但餐饮店老板不挣钱,属于没有利润,但又不得不卖的流量产品。而大窑能给到餐饮店足够的毛利,让店老板十分愿意推荐。”大窑合作伙伴“华与华”今年发布的一篇文章曾如此描述。
对大窑投资者而言,尽管中国汽水是一个集中度相对高、格局相对稳定的市场,但未来依然有望从中分享到增长红利。
今天,小食代从欧睿国际处拿到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碳酸饮料零售额规模为1287.72亿元,到2028年预计将增长到1546.4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4.7%。
交易热潮
被传看上大窑的KKR,是投资界的重量级人物。
资料显示,KKR(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 L.P.)是全球历史最悠久、经验最丰富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之一,被外界称为“老牌正宗的杠杆收购天王”,因其在1988-1989年以310亿美元杠杆收购RJR Nabisco(当时美国巨型公司之一)等经典案例,被冠以“杠杆并购之王”的美誉。KKR注重旗下投资组合公司的价值创造,通过其专业团队来帮助被投公司提升运营效率、治理水平和业绩增长。
自2007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KKR在不同领域进行了广泛投资。有媒体早前统计显示,自2007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KKR总投资额超70亿美元(超500亿元人民币),投资了南孚电池、蒙牛乳业、雷士照明等一系列行业龙头,还买下连锁药房公司“全亿健康”,此外字节跳动、乖宝宠物、瑞辰宠物医院等明星新经济公司背后也有KKR的身影。
去年,KKR集团合伙人孙铮曾在一场公开活动上称,中国并购交易市场的积极因素持续展现:第一代企业家逐渐进入退休年龄,面临继承人接班和企业后续发展问题,在目前IPO有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创始人出售企业控股权的意愿有所提升;跨国企业和一些国内大企业,在大的宏观环境下思考战略取舍,可能会剥离部分业务;受过良好教育,有能力、有管理经验和职业素养的经理人数量持续增加。
KKR与大窑的“绯闻”,也是食品饮料快消行业资本热潮的缩影。
在全球消费市场复苏尚需时日的背景下,这一与“吃喝”刚需紧密相关的领域,凭借其稳定需求和增长潜力,再次凸显出独特的投资价值,吸引着全球资本的目光。
在国内,来自茶饮、饮料、零食、零售在内的多家公司掀起了赴港IPO的浪潮,且上市筹资规模、挂牌后股价整体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在国外,食品饮料行业也出现了更多“买买买”,包括玛氏、费列罗、达能在内的多家企业近期都进行了大型或密集小规模的并购。
彭博社近日发布的汇编数据显示,在食品公司支持下,全球消费必需品行业的交易额今年增长了三分之一以上,达到138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898.7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