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容(原创)
“受外部环境影响,当前市场整体仍面临压力。”嘉士伯中国总裁、重庆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重啤”)总裁李志刚在近日召开的业绩说明会上说,尽管行业承压,但重啤今年第三季度仍展现出良好的经营韧性。

日前,旗下运营着嘉士伯、乌苏、重庆、1664、京A等品牌的重啤发布了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1-9月实现销量266.81万千升,营业收入130.59亿元,营业利润32.33亿元,期内采取了优化产品结构、加速新品布局及拓展非现饮渠道(便利店、超市等)等举措。
在与小食代等交流时,李志刚还详细谈到了这家啤酒巨头密集上新一升装产品背后的考虑,旗下精酿啤酒品牌京A的最新动态,大城市拓展策略的进展,以及他对啤酒行业的洞察。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位掌门人的说法。
外部挑战
具体来看,此次重啤业绩的亮点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方面,“高档产品的整体表现在提升,主要源于国际品牌保持较快增速,以及推进了更多拉罐产品的创新。”李志刚说。目前,重啤拥有由国际品牌和本地品牌构成的品牌组合,包括嘉士伯、乐堡、1664等国际品牌,和乌苏、重庆、京A等本地品牌。
另一方面,为应对现饮渠道的经营压力,重啤持续重点发力非现饮渠道。“我们在非现饮渠道做了更多工作去弥补现饮渠道。目前非现饮渠道的推进情况较为满意,其中拉罐产品表现突出,期内实现双位数增长,这正是得益于非现饮渠道的发力。”他说。

同时,外部市场竞争的加剧也不可忽视。当前啤酒行业细分赛道竞争热度攀升,不仅酒企加码鲜啤、精酿品类,包括连锁餐饮企业也通过收购等方式切入,并主打“性价比”定位。
李志刚表示,“新玩家的进入其实是好事,能推动行业发展。一方面,更多参与者与创新产品的涌现,能进一步激活市场活力;另一方面,啤酒定价相对亲民,普通啤酒几块钱,优质啤酒十几块钱一罐,对比其他酒水更易被消费者接受,也能覆盖更多消费场景,有望激活更多年轻消费群体。”
“若单看啤酒本身,其集中化模型已较为成熟;在啤酒及相关饮料领域,创新空间会更大,比如与啤酒相关的衍生饮品品类将进一步丰富。因此,啤酒本身仍会保持集中化发展,而‘啤酒+其他品类’的拓展模式或许会吸引更多不同类型的玩家。”他进一步补充道。

加码一升装
回到重啤本身,产品结构优化仍是这家公司不变的主旋律。“目前,高档啤酒产品在公司品类中的占比在提升,这是明确的发展方向。我们在非现饮渠道推进国际品牌、一升装、精酿啤酒,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李志刚指出。
具体到一升装产品,重啤今年已推出十余款相关产品,包括“乌苏精酿大红袍啤酒”1L装、“山城龙井绿茶精酿”1L装、“大理精酿”1L装等。

“具体销售数据不方便透露,但这一品类的增长是积极的。”李志刚举例称,“乌苏精酿大红袍啤酒一升装更突出口感层次,呈现丰富的香气与风味体验。与传统产品相比,这类精酿不仅容量更大、饮用场景更灵活,也在品质感和消费价值上实现提升。”
“做一升装产品并非简单‘放大包装’,而是以创新为核心逻辑。我们不会将普通500毫升产品直接做成一升装,而是结合本土化需求开发新品,比如注入了更多本地化口味,包括大红袍、龙井等。”他说。
他强调,“一升装产品定位和体验与普通啤酒不同,消费者购买时更看重品质和场景。我们一升装产品核心在于原料、工艺、品牌等多维度的价值支撑。最终消费者会回归品质判断,筛选出符合自身需求的产品,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他说。
目前该公司一升装多集中在本地品牌,同时已有1-2款国际品牌的一升装产品投入市场。“国际品牌的一升装会更注重‘国际品质+ 本地适配’的结合,后续会逐步推出更多适配的产品。”李志刚说。

至于精酿啤酒领域,他透露,“旗下京A品牌的表现不错,既坚持了精酿精神,又融入本地元素。”该品牌自营店主要集中在北京,目前也在推进加盟业务,已在郑州、贵阳等地布局,后续会持续拓展。“但我们不会追求几百家的快速扩张,而是更注重品牌调性和消费体验,无论是门店把关还是环境打造,都有严格要求,宁愿慢一点,也要保证品质和体验。”他说。
“做深”更有利
渠道布局上,大城市市场是重啤业务增长的重要依托。“公司的增长逻辑很清晰,通过大城市拓展新市场,在线下渠道深化布局,最终实现市场份额提升。”李志刚说。截至今年上半年,重啤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为9%。
目前,重啤在中国覆盖了99个大城市。他指出,“今年不会急于提升大城市的数量,而是聚焦现有城市深耕,当前阶段‘做深’比‘做广’更有利。”为此,重啤对现有城市进行了分类,根据不同城市的市场基础(如份额、消费能力)制定针对性投入计划。
“以份额来说,我们将大城市按份额分为不同类别,针对不同档位制定差异化目标。比如,对市场份额5%以下的城市,我们会尽力做到7%或8%;在份额15%-20%的城市,会进一步提升至30%左右。”李志刚表示,这种模式,比从零开拓新城市更高效,也更适配当前市场环境。

“今年的核心是深耕现有市场,未来不排除会拓展新城市,新增20-50个大城市,但需结合实际情况推进,优先选择有潜力、易深耕的区域来推进,平衡好广度与深度的关系。”他说。
除了线下业态,重啤的即时零售业务也持续发力。李志刚表示,“即时零售目前发展非常迅速,在该渠道我们获得了快速增长,市场份额是超前的,高于我们全国整体市场份额,因为我们与平台合作较早,基础较为稳固。”
关于未来趋势,他认为,可以参考电商的发展,即使零售的便捷性已逐渐改变大家的消费习惯。
“现在通过APP下单,30分钟内就能送达,即时零售渠道创造的便利性是很难被逆转的。随着配送时效压缩,覆盖品类也越来越广,未来即时零售会进一步渗透。”他说,即便平台补贴退潮,即时零售仍会保持增长,因为它已成为消费者的日常需求。